国爷们,而且还是那种丢在冷水能冒热气的赤血汉子。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绝对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电影。不用思考所谓的文化,殖民,隔阂,族群,只需要看见男性应该如何去战斗,他们的热血洒到了哪里,你甚至不需要思考仇恨是如何互相埋下的,该怎样才能消弭这些,文明啊,信仰啊,想这些都太累了,就去看看人性里最简单狂野的地方。如果文明不够文明,那就让野蛮足够野蛮。
只要你不是那种看电影要纠结于擎天柱为什么不用加机油的男人,相信都会喜欢。”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在网络上对于这部影片的则评价的则更加直接:“在我从小看过的无数打日本鬼子或被日本鬼子打的电影中,《赛德克?巴莱》目前排第一,也是我认为李小乐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电影,”
大家都在呼吁支持,却不敢说半分影片实质内容的言论,原因就是题材太敏感了……一向高傲的文艺派导演贾樟珂也在博客大声疾呼:“我认识的圈中朋友都喜欢这部电影,希望大家都去看看,毕竟这种电影不是随时赶的上的。”
而在台湾,更多的人却是被这个充满好莱坞商业片的暑期档,突然看到这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陌生在于他们根本不懂得《赛德克·巴莱》这个词的意思,熟悉在于这几个月的时间,这个名字不断在媒体上被重复着。
这个原本属于美国电影霸占的时间段,原本是星球大战,蝙蝠侠们,史密斯夫妇绽放光芒的舞台,赫然出现一群孔武有力,拿着砍刀,在森林里唱着战歌,雄壮奔腾的原住民……
成千上万的人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进入影院,然后在电影院被这个几乎被人遗忘的故事所感动,被那些他们从来不了解,从活在历史中的原住民们所震撼。
那些麻木而偏执的在暑期档寻找生活调剂品的人们,沉沦的内心突然都被《赛德克·巴莱》这场燎原大火给点燃了。
无论是大学校园里的天天学习英文的大学生,还是在沃尔玛工作的上班族,或者是听着美国,韩国音乐的追逐潮流的年轻人,看着大银幕上那一张张瞪着自己,举刀唱着赛德克魂歌的深邃面容,每个人灵魂深处都感受了无比的震撼。
他们开始为了莫那·鲁道散发的那种原始而浩荡的光彩着迷,开始了解自己眼中认为的落后的原住民的是怎么想,怎样生活的,开始思考自己一直被灌输学习的文明模式,是否是真正让人能感到快乐的……
虽然这是一部原住民电影,可何尝说的不是我们每一个人呢?我们是否真的了解自己民族,自己文化?我们先辈是否真的那么不堪?什么是文明?而什么又是野蛮。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在扮演着一郎的角色,我们看不起自己的同胞,不屑自己渊源流长的文化,却对远方的人顶礼膜拜,崇敬着他们光鲜亮丽的生活,我们是否已经忘却了我们血脉中流动的魂魄呢……
我们每个人内心也都在选择,是要去做远方的美丽幽魂,还是要依偎在故乡破旧的祠堂中……
就在《赛德克·巴莱》的带来的心灵冲击在人们心底发酵的时候,一直保持沉默的李小乐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表了一则投票,很简单:“请问看过《赛德克·巴莱》的朋友们,你是一郎呢,还是莫那·鲁道呢?”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忒子,在短短三天就收到了97万张投票,远远超过了任何门户网站的投票率。
这个简单的调查,只有2选1,没有第三个选择,而最后,百分39。9的人选择了一郎,而60。1的选择了莫那·鲁道。
网友“我爱台妹”隶属于莫那·鲁道的阵营,他的回覆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声:
“坦白地说,很惭愧,我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了解,我是汉人,但是我没有完整的读过任何一部四书五经,连三字经都没看完过,我曾经以为那些都已经过时了,过去的人都很白痴……但是看过《赛德克·巴莱》我触动很大,一个我之前认为的野蛮部落都有这样的精神,难道我们汉族的祖辈流传下来的东西就那么的不堪?我投莫那·鲁道一票,是因为点醒了无知的我,抛除偏见,用自己思想再去认识一遍我们的文化是什么。”
而选择一郎的网友“流浪的云”回复的观点很坦然:“我不觉得选择高级文明有什么不对的,祖辈坚守选择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我当然可以选择我自己向往的生活,所以当一郎也没什么错,你不能用你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
而在一向激进的铁血论坛上,知名藏族网友“无敌哥”发表了一篇很很长的文章:
“这是一部很奇特的抗战影片,在我的印象中,大部分的抗战电影都是描写汉族的,而且日本鬼子都是凶恶而灭绝人性的,所以战斗的立场显得那么理所当然,比如《小兵张嘎》《亮剑》那样的。
而《赛德克·巴莱》里面的双方都显得那么的与众不同,台湾原住民是抗战的主体,而日本也不再是那种灭绝人性的魔鬼,而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反而能看清战争的本质,还有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