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西域归心
人心,在没到紧急关头,在多数人眼中,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曾经的高昌王是那么想的,曾经的高昌贵族是那么想的,曾经的西突厥人也是这么想的。
可惜,现实给了所有人一个耳光。
高昌本就是小国,国都的城墙都修得简陋,正经打起来本也耗不了多少的力气,更不用说此时此刻,高昌百姓打开城门献降。更加轻松方便了阿史那社尔率领的唐军。
他就好像个活招牌一样。
曾经的突厥人,中途一度被颉利可汗打压来过高昌避灾。高昌人认识阿史那社尔的不少,这可是曾经狼狈的"亡国奴”,所以他们也更加对阿史那社尔此刻的风光感到莫名的羡慕。羡慕过后就是安心。
阿史那社尔的待遇都能如此,他们这群百姓在天可汗的治下肯定也是能更好生活的。
等还窝在宫中的一众高官皇室成员反应过来之际,阿史那社尔早就控制了高昌城内的方方面面。
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高昌,只待后续李世民的安排。谁也没料到一次由李世民牵头李承乾策划的侦查,最后居然能演变成如今这个局面。
不要说先前还做着在两个大国之间横跳牟利的魏文泰想不到,就是连信心满满打算一点一点蚕食高昌的乙毗咄陆可汗也没有想到。他本以为他的速度够快了。谁知道左等右等,等到最后等来的并不是好消息也不是高昌的害怕臣服,而是一个堪称糟糕透顶的消息。由契芯何力和段志玄领兵,据说是本就在边疆练兵驻守的二人意外收到了高昌的求助,与他们西突厥的军队撞上了。焉者本就亲近他们西突厥,而且这次出兵是乙毗咄陆可汗震怒之下的冲动行事。
兵本就不多,准备也不算充分,对上以逸待劳又掌握先进武备的唐军,几乎可以说是一败涂地。
这场战争都称不上战争,顶了天就是小规模的摩擦。可偏偏就是这样一场小规模的摩擦,打得西突厥的兵失了胆气。就算早早听过火药和热气球的名头,但是不经过专门的训练,普通的士兵根本是无法抵抗的。
兵败如山倒。
西突厥前脚使团和重要的大将阿史那贺鲁被杀,后脚本该是作为震慑的一场战役也被唐军搅和,自己反而成了丢盔弃甲的一方。接连两件事都是在打乙毗咄陆可汗的脸面。乙毗咄陆可汗本就没有彻底一统西突厥,这简直就是天然的把柄往反对势力手里送。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步错步步错。
由彻底失去对高昌的掌控开始,西突厥再度陷入了激烈的内乱。原来你这个可汗也不是很厉害嘛。
原来西突厥的军队完全是比不上唐军的。
乙毗咄陆可汗此刻忙着镇压叛乱都来不及,自己的可汗位置都要岌岌可危了,更不用说管其他事情。
一封示弱称臣的文书就跟着西突厥使团一路前往长安。而随着西突厥的示弱,这也是自东/突/厥战败后,吐谷浑的重创后,西域又一次的彻底臣服归心。
世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此刻的西域其实并没有强烈的不服心理,但小动作有没有就不好说了。
总是需要间隔的震慑,才能让这些外族一直服服帖帖。在李承乾更多参与的基础上,将他们对李世民的臣服恐惧转移到大唐身上,分出些许到李承乾上。
这是李世民盼望看到的,也是未来李承乾能更快接手大唐的保证。高昌和西突厥大局已定,捷报送到的那一天,长安城内所有的百姓都很高\\/
毕竞这么些年下来,由李承乾推出各种新鲜的事物比如棉花纺车为牵头,各个领域的百姓与能工巧匠做支撑,大唐如今于商业的发展已是越来越好。拿下高昌和西突厥的退让都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通往西域的商道将彻彻底底安全无虞。
这可是天大的一笔生意,没有人不眼馋的。但是,长安城内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是高兴的。就好像此时此刻,站在立政殿的,听着李世民讲述高昌和西突厥最新情况的麯智盛。
立政殿。
魏智盛脑子嗡嗡作响,直到此刻他还没有从方才接收到的消息中缓过神来。他木楞地盯着李世民开开合合的嘴。
过去多久了?
不知道,应该是好久了吧。
可是他根本不知道李世民后来都说了什么,只有那么一句话不断地在脑海中重复。
节哀,魏文泰去世了。
魏文泰死了?
可是这怎么可能?
那一瞬间魏智盛的心中满是荒谬,他没有悲伤,因为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李世民在骗他。
怎么可能呢?
明明他离开高昌前一切都还好好的,这才多久,怎么会死了呢?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实感像是渐渐回归,后知后觉的悲恸似疯涨的藤蔓缠绕心头。
魏智盛红了眼眶,但诡异的是他并没有哭。是因为他和魏文泰的关系说不上不好也说不上好吗?不知道。
魏智盛深吸一口气,他只知道他人还在长安,失了后盾,他想要安安稳稳活下来,所能求的也不过是李世民的一句话罢了。“陛下……
魏智盛沙哑的声音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