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显微望远
由太子殿下领头,由一群半大不小的少年郎一起,一份全新的月报一一格物报横空出世。
第一期的格物报上不光光刊登了关于透镜的最新进展,还格外开辟了一个版块,详细记载了大唐科学院当前学子学习的进度和最新的理论。而这份记载是由李承乾亲手完成的,只有这种才可以潜移默化地一点一点将一些不融于时代的线还发推出。
格物报一经推出就买得很好。
先不管底层百姓有没有兴趣买不买得起,因为一起参与编撰的都是重臣的二代,不看僧面看佛面,至少大家同朝为官多是要照顾一下同僚的小辈。而一些二代同样与一些年轻的宗室关系不错,靠着他们自己的人脉同样也卖出了销量。
除却这些人情面子,同样是有人真心实意买来看的。长安的科学院名声在外,只是虽然门槛已经相当低了,但是客观来看,在引进发明了那么多东西的唐代依旧是生产力不足,科学院对于绝大多数人还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买一份月报的代价就低多了,甚至还可以多人合买,能跟着学习科学院的最新成果,这对于格物论的拥趸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惊喜。然而,去掉这些真心想看的,本该是为着人情面子而买的格物报的人,只是那么轻轻巧巧看了几眼,当即就有大半的人被吸引目光。李承乾和一群半大的孩子写出来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枯燥。没有老学究的拗口晦涩,相反,因为都是少年郎,看待问题的角度新奇,写的文字天马行空,叫人看了就忍不住会心一笑。而一旦看了下去,便能很快被少年郎们的大胆设想所吸引。就算是最顽固老派的人,也只是一边骂一句奇巧淫技一边继续看下去。偏生李承乾挑选的文章都是能匹配现代的一些知识做假设的,附上他批注的原理,乍一眼来看,居然都是可行的,这如何不叫人惊诧。尤其是被第一期格物报着重描述的凹凸透镜已经显微镜和望远镜。李淳风便是在格物报出来后最早一批尝试做出显微镜的人。李淳风的住处书房的书籍足足有几千卷。
天文地理数理,堪称无所不包。
手抄本和珍贵的孤本同样不在少数。
还有一小部分是刻印本,俗称官刻本,是由官府牵头刻印的标准书籍,附着标点,清晰好读,他这些都是长安的国子监最早刊发的一批。还有几本想比较显得粗糙,那是民间的刻印本。比不了朝廷起步早投资大,民间的刻印本错漏不少,但民间的刻印本的生意正在起步,往后读书会越来越便宜的。
对于他这种读书万卷的人自然是图个长安没有的内容的新奇,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寒门学子,这些就是最宝贵的存在了。但这些书籍再如何珍贵也珍贵不过当下李淳风拿在手上细细端详的物件。特意用铜皮打造的圆筒有两节,二者衔接处有匠人做了巧思,可以轻松拉伸缩短。
圆筒被安置在一个造型奇异的木结构架子上,其上下两端各自镶嵌了两块小小的剔透的透镜。
这两块透镜的材质极好,不仅没有一丝杂质,便是颜色都是最接近透明的存在,叫人难以想象这白水晶原料需要多少钱才能买来,但这并不是钱的问题。好的白水晶可遇而不可求,为了显微镜,李淳风桩桩件件都做到了极致。故而如今虽然有很多人尝试显微镜,但是真正意义上性能良好的显微镜需要耗费大力气大价钱和大把时间,现如今除却宫中也只有李淳风手上有那么一架如果看得再细一些,就能发觉这两块透镜凸起程度并不相同。这就是比放大镜更加神奇的简易显微镜。
李淳风做过道士,道士和佛家之间的关系向来算不得好。可自从做出了这显微镜后,李淳风便不得不承认一些僧人佛家的话语其实是有道理的。
他用这显微镜就仿佛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他看过落叶,看过泥沙,看过虫蚁,看过水珠。看过所有的曾经司空见过的东西。
往日里平常的事物一旦放大,就好似一个全新的物件,如此光怪陆离。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正是如此?每一个事物放大之后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当代人从未踏足过的微观领域,好奇是人与生俱来便有的情绪,李淳风几乎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消磨到了此处。而消磨过后随之而来就是无法言语的空虚。说到底,他的本职是太史局工作的,从小到大,星空天象才是他的情之所钟。
那么,如果微小的世界他们可以踏足,那更加遥远的天空,他们是否也能看得更清楚?
若真能更加看清每一颗星辰的大致样-了……李淳风只要光想想,就激动地整宿整宿睡不着觉。所以,根据格物报上关于望远镜的思考,李淳风开始尝试组合。凹透镜和凸透镜叠加……
那么谁前谁后,相隔距离多少,凹凸程度多少,都是需要计算尝试。李淳风忽而在这么一瞬间想到了格物报上李承乾写就的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格物得其道,道返归于器。
所以…李淳风停下了动作,拿出凹透镜和凸透镜打量。所以为什么凸透镜可以做放大镜,而凹透镜可以帮助视远物模糊的人看清楚呢?
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吗?
为什么会不同呢?